《论语》讲座稿239《卫灵公》005(2020.03.24)
【学友好!济南大学赵宗来敬礼!今日有QQ群微信群共计370个。各群皆由本人分段贴文,因群数众多,故篇幅大而间隔长。虽名为“讲座”,实宗来自学所撰;无意于传播,所至之群,必是应邀而来。若有垂询,随时可给我留言待答,不聊天,不辩论。所有文稿皆在
{15.4子曰:“由,知德者鲜(音显)矣。”}
【1】此章之“由”,固为子路之名,无可疑也。然而,合“知德者鲜矣”以察之,似又有深义焉。夫子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言,孟子有“居仁由义”之语,仔细玩味其中之“由”字,或有此意:惟能“由之”,则不足以“知德”。
由,《广韵》解为“从”,随从于人后也;《韵会》解为“因”,凭借于外也;《尔雅·释诂》解为“自”,与“从”相近;《论语》“观其所由”,谓所经历与所从。据此而言,惟知遵从者、凭借于外者、惟凭经验与经历者,皆不足以“知德”也。
不知德而能遵从于圣贤者,胜于无所遵从;若所遵从者亦非“知德者”,则或误入歧途而不自知;纵然能遵从于圣贤,若只知遵从,亦终究不能“知德”。见贤思齐者,虽未必成贤者,却可成君子;贤者遵从圣道,可以成贤者,惟知遵从则不能成圣。躐等尤为不可。
凭借于外者,失其所凭借,则必不能自立,惟有随波逐流而已,更不足以知德。外事外物、外人以及外在境域非不可凭借,然而,终究不可倚赖。夫子尝有“古之学者为己”之言,“为己”者,修己之德也;又有“为政以德”之言,惟自身之德可倚赖也。
一人之经验,一时之经验,乃至古今之经验,皆未必可倚赖者;若以此为倚赖,或至于堕入以成败、利害论人论事之小人之道,又岂能有“知德”之日?人之所见、所闻、所经、所历终归有限,且“经验”终归凭其“意”而得,不绝其“意”,亦不能“知德”。
一人之所经历愈多愈广,则其经验愈丰富,此乃固然;然而,人身之经历,不如所见所闻;耳目之所见所闻,终究是外在表象,不如心性之无所不通。故经历亦不足以凭借。“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如此如此,则如以生命作为试验品。
是故,惟知“由”者,不足以“知德”,终究不能“自得”。以上所言,或许是郢书燕说,然而,若不违于义理,不背于道义,则非鲁鱼亥豕。今之熟习西学之学者,或不以为然,而以为牵强附会,亦无足怪之,乃是所学所习使然也。夫子称子路之名,礼也。
【2】何谓“德”?朱子曰:“德,谓义理之得于己者。”船山先生谓此解“包括周至”。义者,于道而言,则是道义;于性而言,则是仁义。得于己者为仁义,亦可谓之“德”,而不可谓之“玄德”;得于己者为道义,则可谓之“玄德”。
理者,源于道且达于道,是谓道理;究于物且通于物,是谓物理;至若臆测、研究之所得者,是“理论”而已,虽有所可取之处,而终非中华之所谓“道理”、“物理”。理者,治玉也,琢之磨之也;若以心为玉,则琢以去其不合善性者,磨砺其合于善性者,斯可谓之理。
何谓“得于己”?“己”乃是从主导自身之“心”而言。船山先生曰:“德者,得也。有得于天者,性之得也;有得于人者,学之得也。学之得者,知道而力行之,则亦可得之为德矣。性之得者,非静存动察以见天地之心者,不足与与斯也。”
“人之初,性本善”,此本善之性,得之于天者也;学道、见贤思齐焉,融入其心,合乎其本善之性,得之于人者也。无论是得之于天者,抑或得之于人者,皆融会于心,是故,“德”字从“心”,谓“己心之所得”。得之于天者为性,得之于人者可以养性。
凡生而为人者,皆以禀受天赋之善性,外事外物乍使其心动,则体现为“四端”,是“善性”之自然呈现于“心”,故谓之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由此而言,凡生而为人者,无不“有德”,然而,“有德”并非“知德”。
得之人者,须学习而躬行,此为“由”,惟有如此,并非“无德”,亦可“知道”,然而,终究不足以“知德”,然而,终生不可轻忽之也;得之于天者,本善之性也,非惟不可失之蔽之,且须充之实之、养而尽之,而于时时事事无不合于天地之心,乃可谓“知德”。
【3】夫子“不怨天,不尤人”,君子无求全责备于人,常人亦当“泛爱众而亲仁”,何以有“知德者鲜矣”之言?此言非以尤人、责人,一者乃是实情,再者亦是勉人。“知德”者,非惟“有德”,且必“义理得之于己”也;“鲜”者,罕见也,非绝无也。
何以说“知德者鲜”乃是实情?天下古今之人,虽天生既得善性,能知己身有此善性以别于万物者稀少,虽知有之而不信者不鲜见,知而能信却为情为欲为名为利而蒙蔽者多矣,能知能信而不受蒙蔽却不能养性者更多,能养而能尽性而自得者尤为罕见。
何以说是以此勉人?孟子曰:“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此为勉人以存之。又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此为勉人以求之。
夫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此言夫子学而不厌,以求自得。《大学》有“明明德于天下”之言,不能“知德”,则不必言矣;“知德”而不存不求,终不能“明德”;自身不能“明德”,终不能“明明德”;不能“明明德”则天下不能太平。
夫子之道,“为天下开太平”之道也;“为天下开太平”者,须“明明德于天下”。是故,“知德者鲜”,是夫子哀悯“知德”者,而立经载道以使人人有能知晓“知德”之坦途也。奈何天下人“由”之者尚且稀少,求口腹名利者多哉!闻者勉之哉!
【学不在多,而在思而躬行。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必答以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愿意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