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孟子》学记·公孙丑上·五霸章
发布日期:2020-12-08   点击:

五霸章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1),霸必有大国(2);以德行仁者王(3),王不待大(4),汤以七十里(5),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6);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7),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8)。《诗》云(9):‘自西自东(10),自南自北,无思不服(11)。’此之谓也。”

注释:

(1)以:凭借。力:武力。假:假借,假托。(2)必:一定。(3)王(wang4):成为天下归往的君王。(4)待:依赖。(5)汤:商朝圣王。(6)赡(shan4):富足。(7)诚:确实,真诚。(8)如:好比。七十子:指孔子的可以通六经的七十位弟子。(9)诗:此指《诗经·大雅·文王有声》。(10)自:从。(11)思:语助词。

译文:

孟子说:“凭借武力而假托仁义的国君可以成为霸主,成为霸主一定要有强大的国家;凭借道德而施行仁政的国君可以成为天下归往的君王,成为天下归往的君王不依赖强大,商汤凭借着七十里的国土,周文王凭借一百里的国土。凭借武力使人服从,人们不会心服,只是因为武力不够强大;凭借道德使人服从,人们会发自内心地确实服从,就好比七十子心悦诚服于孔子。《诗经》中说:‘诸侯来自西或东,或者从南或从北,无人不从内心服。’便是这个道理。”

朱注: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力,谓土地甲兵之力。假仁者,本无是心,而借其事以为功者也。霸,若齐桓晋文是也。以德行仁,则自吾之得于心者推之,无适而非仁也。)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赡,足也。诗大雅文王有声之篇。王霸之心,诚伪不同。故人所以应之者,其不同亦如此。邹氏曰:“以力服人者,有意于服人,而人不敢不服;以德服人者,无意于服人,而人不能不服。从古以来,论王霸者多矣,未有若此章之深切而著明也。”)

说解:

凭借着武力去制服别人,是霸道的表现之一。要用武力制服别人,就必须使自己的武力比其他人强大;要用武力制服他国,就必须使自己国家的武力比其他国强大。对于霸主来说,制服别人别国,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为了夺取别人别国的财富而归为己有,因此,他们“强兵”是为了“富国”,他们“富国”其实是为了“富己”,他们“富国强兵”是用国家的财富和强大兵力去夺占别人别国的财富归为己有,而不是为了富民,更不是为了安民。同时,要成为霸主,就必须“国富兵强”。国要富,富从何来?需要国土面积大,需要劳动力多,需要增加赋税;后世受到西方影响,又增加了几种方式——侵犯大地而夺占资源做能源,侵犯动植物而加速它们的生长速度、缩短它们的寿命,人为地减少非劳动力人口数量。兵要强,兵从何来?需要增加人口以使兵源充足,需要尽最大可能地应用人为的智慧去创造发明更具有杀伤力的兵器,需要尽最大可能搜罗擅长于奇计诡谋的才子、精英。

本无仁心,却打着仁义的旗号,去追求私欲,是霸道的表现之二。讲求霸道的人,有时也讲仁义,但是,其目的只是为了追求个人私欲的满足。他们不是为了使国家太平,而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而不惜发动侵略战争;他们不是为了百姓安宁,而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利地位。他们打着仁义的旗号,欺世诈民,收买人心。因此,对于他们来说,仁义只是他们的工具或手段,因此,他们或许一时之间放弃自己的一些利益,却是为了以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他们或许一时之间自我贬损而做出一些貌似仁义的事情,却是为了让百姓为他们卖命。这样的仁义,绝不是仁义,而是假仁假义,虚伪狡诈。所以,以霸道得天下,必然留下无穷的后患,必然导致血流成河。

王道却不然。施行王道的君主,为了使百姓安宁而施行仁政,凭借自身的德行而使百姓心悦诚服。仁者不谋自身之利,而为了使天下百姓各得其利。即使迫不得已而动用武力,也是为了救民于水火。仁者一人自正,可以感化周围之人;仁者一人有仁,可以使天下归心。所以,仁者不依赖武力的强大,不依赖国土广大。商汤以七十里之地而兴商,周文王以五十里之地而兴周。商汤伐夏桀,武王伐纣,虽然也曾经动用武力,但是,因为施行仁政而合天道、得民心,所以,战争造成的死伤相对较少,所用的时间相对较短,终究使百姓能够得以相对比较长久的安宁。至于春秋五霸,相对来说还有较多可取之处的是齐桓公和晋文公,但是,他们凭借计谋和国力强大,勉强维持了一代国君的相对安定,百姓终究不能避免流离失所、战乱灾亡。

仁德发自本心,然后能仁政出自真诚,如此则能无往而非仁。仁而得人心,然后能自愿追随拥戴,如此则征伐独夫桀纣能成为百姓所期待之事。朱子引邹氏之言曰:“以力服人者,有意于服人,而人不敢不服;以德服人者,无意于服人,而人不能不服。从古以来,论王霸者多矣,未有若此章之深切而着明也。”自古以来,人们常常不自觉地去有意地使人服从,而不是以仁心、仁政而使人自然而然地服从,那便是本末倒置之举。一旦先存使人服从之意之后,以力服人固然不可取,即使是以德服人也难免假仁假义之嫌。

上一条:《孟子》学记·公孙丑上·仁荣章

下一条:《孟子》学记·公孙丑上·养气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