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群友好!我是济南大学赵宗来,讲座增加“知行学社”(343013996),“蔚县文艺原创研究”(254091667)两个群。
欢迎朋友们来一起学习经典。除了“济南大学读经班”和“中国文化”两个群之外,其他看到此“讲座”的各群,都是应管理员所邀而来。
今晚的讲座稿已经发到我的QQ空间,不想等待逐段粘贴,或者有事的朋友,请自己到空间去看,若有疑问,可以在讲座文稿下面留言。
请先读一读《毛诗正义》中此诗的序:“《谷风》,刺夫妇失道也。卫人化其上,淫于新昏【婚】而弃其旧室,夫妇离绝,国俗伤败焉。”然后,我们学习第三章的前四句。
四、第三章讲解:
◎泾(敬)以渭浊,湜湜(时)其沚(指)。宴尔新昏,不我屑(谢)以。毋(无)逝我梁,毋发我笱(狗)。我躬不阅,遑恤(黄序)我后。
【1】泾河水浊渭水清,纵然合流亦分明。君子重德轻色欲,淫于色欲终不宁。
对“泾以渭浊”,《毛诗郑笺》解释说:“泾水以有渭,故见【现】渭浊。”这个解释,我们不要轻易看待,否则很容易产生误解。
这个解释的意思是:浑浊的泾水,因为有清澈的渭水,所以显得渭水变浑浊了。须知,不是渭水真的变浑浊了,而是渭水被人误认为、被诬蔑成“浑浊”了。
所谓“泾以渭浊”,很容易被人误解为:“泾水本来清澈,因为遇到了浑浊的渭水,所以,泾水也变得浑浊了。”这是误解,不是事实。
虽然如今的泾水确实比渭水清澈,但不能把现在的事实,当作历史上的事实。因为唐宋之前,泾水本来就浑浊,渭水本来就清澈。宋朝之后发生了变化。
那么,“泾以渭浊”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浑浊的泾水,因为有了渭水作为比较,更显示出了泾水的浑浊。
如今有个成语,叫做“泾渭分明”,本来是说,泾水浊,渭水清,两河交汇的时候,仍然清浊分明而不相混杂。这就是《毛诗正义》中所说的“泾渭相入清浊异”。
当泾水和渭水合流之后,本来清澈的渭水当然也因为泾水而变得浑浊了,但是,仔细想一想,其实不是渭水变浑浊了,而是浑浊的泾水混入了清澈的渭水之中。
然而,当此之时,来源于渭水的水仍然清澈,来源于泾水的水仍然浑浊。但是,不明真相的人,往往认为此时的渭水也浑浊了,甚至认为渭水本来也是浑浊的。
结合此诗来说,诗中被弃之妇犹如渭水,诗中新婚之妇犹如泾水。可是,这里是用两条河流的清浊来说两位妇人的“清浊”。
在新婚的“丈夫”看来,“弃妇”年老色衰,所以“浑浊”如“泾水”;“新妇”年轻美貌,所以“清澈”如“渭水”。
君子择人,不以情色、富贵为标准,而是首重德行;小人择人,不重德行,而以情色、富贵为重。两者恰恰相反。
我们作为旁观者,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位“丈夫”的昏庸盲目、无德无行,他抛弃“正妻”而娶来“新妇”,可谓“颠倒黑白”、“颠倒是非”,是非常愚蠢的做法。
事后诸葛亮,谁都会当。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事前”还是“事后”,也不在于我们是“当局者”还是“旁观者”。
如果我们重情色、富贵,而不重德行,那么,无论是“事前”还是“事后”,无论是“当局者”还是“旁观者”,恐怕都会与诗中这位“丈夫”一样。
淫于“色欲”,使人心邪;淫于“名利”,令人智昏。人被“色欲名利”所蒙蔽,则视符合自己欲望者为“清”,视不符合自己欲望者为“浊”。
事情并不止于此,因为“色欲名利”本身就对一般人充满诱惑,当有人有意用“色欲名利”来诱惑人的时候,又岂能抵得住诱惑?
像诗中这位“丈夫”一样,如果是重“色欲”而娶“新妇”、弃“正妻”,可叹;如果是经受不住“新妇”诱惑而弃“正妻”,可悲。
被弃之“妇”不“恶”,即使被人误认为“恶”,诬陷为“恶”,也只不过像日光被乌云遮蔽,太阳却依旧放射光芒。
【2】日行正道谓之是,水行正道谓之湜。水守其处谓之沚,君子所守在正直。
刚才说了“泾以渭浊”,接下来我们说“湜湜(时)其沚(指)”。只要我们弄明白了“湜”和“沚”两个字的涵义,此句也就好理解了。
《说文解字》说:“湜,水清底见【现】也。”段玉裁先生说是“水清见底”。可是,《毛诗郑笺》说是“持正貌”。《郑笺》之说更为可取。
段玉裁先生说:《郑笺》的解释,是从“是”字之解,来解释“湜”。那么,“是”字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解字》说:“是,直也。从日正。”这里的“从日正”意味着什么?“日正”意味着太阳之行,无不遵道,无不合道。
“从日正”的字,应该是“昰(是)”字,人们一般都把它当做“是”的“异体字”,不过,仔细推究起来,两个字之间应该略有不同。
“昰”字所指的意思,应该是“太阳之行,无不遵道,无不合道”;“是”字所指的意思,则应该是“太阳遵道而行”。
“太阳遵道而行”,则谓之“是”;由此推论,“湜”字的意思是,水像“太阳遵道而行”那样,这不就是“持正”之意吗?
《说文解字》所说得“水清底见”,意思是说:“水很清澈,水底的一切都展现无遗”;“水清见底”的意思是:“水很清楚,使人可以看到水底的一切。”
这个意思,是从“太阳之行,无不遵道,无不合道”引申出来的。在此诗中,也可以适用,也就是说,“湜湜”也有“保持清澈”之义。
总起来说,这里所说得“湜湜”,意味着这位被抛弃的妇女,虽然被“丈夫”厌恶了,但是,她依然遵循正道而行。
“弃妇”与“新妇”因为这位“丈夫”而被联系在一起,就好比渭水与泾水合流。但是,泾水与渭水合流了,而“弃妇”被弃了,则意味着“弃妇”与“新妇”未成为一家。
从此来说,“丈夫”与“新妇”的“新婚”,是浊水与浊水的汇合,“弃妇”本来像渭水一样的清水,却被排斥在外了。
当此之时,“弃妇”不是因此而怨恨抛弃自己的“丈夫”,也不是怨恨那位“新妇”,反而为他们的未来而担忧,这是不“同流合污”,是保持正直。
下面,我们再说“沚”字。《说文解字》说:“小渚(主)曰沚。从水止声。”也就是说,被水环绕的一块土地,都可以叫做“渚”,其中比较小的则叫做“沚”。
《郑笺》说:“持正守初如沚然,不动摇。”这个解释的意思是,被弃之妇,保持正道、守持初衷,就像水中的陆地一样,不被水所动摇。
“沚”的本义是指“水中小块陆地”,但是,“如沚然”却不是指“小块陆地”,而是说“弃妇”守持正道的信念之坚定不移。
由此来说,这里的“沚”字,不是从“水中陆地”来说,而是从“陆地”周围的“水”来说的,意味着“水要止于当止之处”。
综合“湜湜其沚”四个字来说,被抛弃的这位妇女,就像清澈的渭水一样,虽然被诬蔑为浑浊,但她仍然遵循“水”之正道而流淌,永远守持其清澈的德行。
这是人所应当守持的节操。不曾学儒,未必不能如此;能够如此,便是君子。学儒之人,不能如此,等于没有学儒,甚至还不如没有学儒。
【3】他人新婚而欢乐,何惧被我诬无德?年老色衰遭抛弃,新妇未来会如何?
接下来,我们来看“宴尔新昏,不我屑(谢)以”。在上一章里,我们说过,“宴尔新昏”的意思是:“我哪里会羡慕你们的新婚?”而不是后世的“新婚欢乐”之意。
不过,在这一章,结合“不我屑以”来看,却很接近“新婚欢乐”之意,可以理解为:“你们正在安乐地享受这新婚的欢乐。”
那么,“不我屑以”是什么意思?根据《毛诗正义》、《毛诗郑笺》之说,应该是“不屑以我”的意思,亦即“认为我不洁净,所以不用我了”。
这个“屑”字,在《说文解字》里,下面的“肖”字写作“佾(易)”的右半边,右半边的这个字读音是“气”;解释说:“屑,动作切切也。”
“佾(易)”的右半边,意思是“振动衣服”,应该是通过振动而去掉衣服上的尘土之义。“屑”字“从尸”,是祭祀时用来象征被祭祀者的那个人。
祭祀是非常庄重、诚敬之礼,所以,无论是作为“尸”的那个人,还是所有参与祭祀的人,都必须洁净其身,当然衣服也必须洁净。
这样,“屑”字之本义,应该首先是《毛诗正义》所说的“絜【洁】”,亦即“洁净”,而“动作切切”应该是引申义。
至于“碎末儿”之义,大概是从“振动衣服”而分生出来的意思,也就是说,“振动衣服”的时候所“振动”下来的“灰尘小颗粒”。
这里所说的“不屑”,是指“不洁”,这就照应了前面所说的“泾以渭浊”。诗中的这位“弃妇”如同清澈的渭水,却被认为是浑浊的,所以就被认为“不洁净”了。
《郑笺》说:“以,用也。”这么说来,“不屑以我”的意思就是“不屑用我”。怎么叫做“用我”?按《郑笺》之说,就是“用我当室家”。
“当室家”是什么意思?相当于“担当家庭主妇”。所谓“不屑用我”,就是“认为我不干净,所以,不用我作为家庭主妇了”。
那位无德的男子,并非真的因为“妇人”不洁净,而是因为“喜新”所以才“厌旧”。所谓“喜新”,也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色欲”而已。
这位男子“厌旧”所抛弃的妇人,是以“不洁净”为借口,实际原因则是嫌弃她年老色衰。古今中外那些出于情色欲望而“喜新厌旧”的男子,无不是无德。
如今这位女子因为年老色衰而被侮辱、被抛弃,可见这位男子无德;与这位男子处于“新婚”之中的女子,其年轻美貌能持续多久呢?
如果是因色而生的“爱”与“情”,已经埋下了“色衰爱弛”的隐患。因此,希望天下男女,各自修德、守正,在婚姻选择上则“以德相配”。
希望已婚的夫妇,互不嫌弃,相敬如宾,莫被“色欲名利”所动。如果已经遭遇婚姻的变故,就应该或者自正,或者自省,至少从现在开始,在正道上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