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座稿255《卫灵公》021(2020.07.28)
【学友好!济南大学赵宗来敬礼!今有QQ群微信群共计385个,皆由本人逐一贴发;群数众多,故一次发出全文。文稿乃宗来自学所撰,应邀方来贴发于贵群,不参与群聊,若有垂询,可随时给宗来留言待答。以往文稿均在QQ空间日志,任凭浏览转发。每周两次,周二论语,周日诗经,若有事耽误,日后必补。】
{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同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君之位常有,而在君位者未必是君。私心私欲主导而一意孤行者谓之独夫,总摄本国各派利益而制衡者谓之总统,设立一种思想为准则而统合本国各方利益者谓之国主;遵循圣人之道而制订颁行者谓之国君;上遵天道而下合民意者谓之国王。帝与皇,兹不论。
“君子”之“君”,手执规矩而行政教之令者也。此所谓规矩,当从孟子之言以明之。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制器测物须以规矩,然而,此规矩非人人所能自订者,无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师旷之聪,所制之规矩不足为凭。
何以谓“圣人”乃是“人伦之至”?此“人伦”非从“五伦”而言,乃是从“人间伦常”而言。《易》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人伦之至”犹“仁义之至”也。在君位者,本应担当“平治天下”之任;能担当其任,必能“居仁由义”方可。
由此而言之,“君子”者,惟有仁德既成,而后能德配其位;既在君位者,必能成就此德,方可谓之国君,进而趋于国王;惟能修成此德者,然后得居其位而足以配之;不居君位,而成就此德亦时时处处有政教之效。愿随圣人学道者,其共勉之!
【2】“义以为质”,何谓也?义者,总言之,宜也。分言之,则以道为准定其所宜则谓之道义,以仁为准定其所宜则谓之仁义,以礼为准定其所宜则谓之礼义,以公正之心为准定其所宜则谓之正义。义之辨定,非因利害,非由人为规定,而源于性、衡于心。
“义”字,人所常出于口、常闻于耳,然而,多有未能慎思、审问、明辨者,亦因此而多有不知如何践行者。譬如,我生而为人,则遵天道以循人道、以人心性主导人身,以说人言、行人事、担人之责,此即人之义。推此而广之,则可知可行矣。
正义则不违于礼,礼义则不违于仁,仁义则不违于道;道义,可以统摄仁义、礼义、正义。君子之义,源于性而衡于心,是故可谓有德可据、有仁可依,不假于外,且无需增减,不容掺杂,是故可以为“质”,质朴、质实且可依据也。
质之正体字为“質”,“从贝,斦(音至)声”。“从贝”则其本义与钱财相关;我以物为抵押而得人之钱币,则此物便是“质”。此事之行,必以双方之可信、所抵押之物与所得钱币对等为前提。君子之义,以德为据,以仁为依,故可信;因事制宜,故对等。
“义以为质”,犹“义之与比”、“惟义所在”。君子之于仁,有“杀身以成仁”;君子之于义,有“舍生而取义”。君子何以能如此?善性足以主导其心,正心足以主导其身,利害、得失、祸福、生死皆不渝、不移、不易,故能如此也。
【3】仁源于性,义断于心,是故,义非因外而定,乃以内而应外者也。君子之仁,行之于人则“仁民”而成义,行之于物则“爱物”而成义。君子之仁,“为人君”则“止于仁”而成义,“为人臣”则“止于敬”而成义;“为人父子”则“止于慈孝”而成义。
人之所处,有时之异,有位之异,且其身与时位皆有变;人之应对,有天,有地,有人,有物,亦皆有变。君子“居仁由义”,而以自身当时之时位,以应对有异且常变之天地人物,其是否合宜之准则即是“礼”。礼者,因亲疏、嫌疑、同异、是非而定如何应对。
“礼以行之”者,但凡行事,既有义在心矣,其践行亦无不合宜。惟言“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而无“义”为其“质”,则可谓“改变、变革”,而非“变通”。有“义”为“质”,而后因“事异”而“备变”,为“可通可久”之“变通”。
【4】“孙以出之”者,何谓也?孙,正体为孫。由其象而言,其义有二。一为专指“子之子”,二为“世代延续不断”。由“孫”改为“孙”,则虽存前一义而不全,后一义则全失矣。父子之间,子卑于父,则孙又卑于子,故引申为“逊顺”、“谦逊”。
“逊”字,乃是从“孙”分化而出,而“孙”字之中已涵“逊”字之义矣。由“孙”字而生“逊”字,犹如由“辟”字而生“譬、避、僻”,是同源而异流。“孙以出之”之“出”,出于口者为言,出于手足者为行,非惟单指“言语”。
子卑于父,孙卑于子,是从家族之尊卑而言;君卑于天,臣卑于君,是从邦国之尊卑而言。如此之尊卑,法乎“天地之序”而来,无序则乱。譬如“天尊地卑”,天在人之上,地在人之下,人立身于天地之间,岂可翻天覆地而使天在人之下、地在人之上乎?
然而“孙以出之”之“孙”,非从“尊卑之序”而言,而是从“心之德”而言,亦即无论“君子”之谓尊卑,而皆“自卑而尊人”是也。其所顺,亦非惟顺其君,而是“以身行道、以道事君”,近而言之,其所顺者在其善性。合道而善则顺之,违道而恶则不从。
【5】尝闻真一道子先生曰:“人常言‘人言为信’,非也。”宗来推此而言:未知人与禽兽之别者,愚民也;略知其别而心未正者,小人也;明心见性之君子,顶天立地之人也;德合天地之贤人,通天地之人也;德同天地之圣人,“三才”、“四大”之人也。
惟圣贤君子之言,源于性而无违于道,发于心而据于德,行惟义而依于仁,谦恭有礼而游于艺,故而其言可信。可信在其德之成,然而,如此则必信于天,而未必信于人。人之信否,关乎世人、时间之吉凶;天既信之,则德成必得天爵,此之谓“成”也。
陈祥道先生曰:“‘义以为质’,则‘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者,文也。义以礼行之,则中;以孙出之,则和;有中有和,而又以信终始之,此所以为君子也。”先言“质”而后言“文”,是“素以为绚(音炫)兮”,“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君子惟修心而成德,养性以通道,然后能“中和”。既中且和,然后近乎“元亨利贞”之“利”,而成“义之和”。
【6】此章首称“君子”,谓君子须如此如此;末称“君子哉”,谓如此如此方为君子。言“质文”者,君子非惟须修心养性,亦须学思习行,两者相须而不可短缺其一;修心养性以成德,学思习行以成功也。言“中和”者,能中而合道,能和而行成。
《四书遇》引杨贞复先生之言曰:“此章君子就养成的说。学至于君子,则资深逢源,渊泉时出,如万斛之泉,随地而出;或濑、或湍、或渊、或流,随在得名,水何心哉!‘义’、‘礼’、‘逊’、‘信’,自旁人观之,有是四者之名耳,君子不知也。”
船山先生曰:“事物分于常变,无分于缓急,猝然当前以待君子之制,如何安顿得者(这)四段(谓义礼孙信)精密贯通?唯其为君子也,而后能然,故曰‘君子哉’。”而船山先生推重程子所言“敬以直内”,然而,未明“所敬者为何”,则笼统矣。
此章所言之“君子”,兼含志在学习君子之道者、成就君子之德者,乃至已具贤人、圣人之德者,亦兼含将来可以从政之、身居君臣之位者。总之,能“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而成之”则可有君子之德;既有君子之德,虽无君臣之位,亦有政教之效。
【学不在多,而在思而躬行。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必答以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愿意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