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于1993年6月出版后畅销海内外,1997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该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恢宏地展现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白鹿原》问世后一版再版,已发行了近百万册,不仅被译为日、韩文出版,并被印成繁体汉字竖排版在港、台地区发行。在《亚洲周刊》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作家联合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白鹿原》榜上有名,被列名第38位。小说已被改编成同名话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中外文学界高度赞扬该小说的艺术成就,认为“《白鹿原》凭其恢弘的规模,严谨的结构,深邃的思想,真实的力量和精细的人物刻画,成了当代小说林中有永久艺术魅力的作品。”“《白鹿原》把当代长篇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度。”鉴于此,小说《白鹿原》成为8188www威尼斯首批经典阅读的篇目之一也就顺理成章。
然而,面对《白鹿原》宏阔而驳杂的内涵,如何对其展开经典阅读课程的“教”与“学”,却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长篇小说《白鹿原》洋洋洒洒50余万字,它不同于古典文学中的“子曰诗云”,经得起逐字逐句的推敲与讲解,不仅如此,惯常的文学阅读态度和方式在《白鹿原》面前也是失效的,其思想内涵远非几句话或一、两个方面就能予以概括和把握,我们不能以“套路化”的方式对它进行解读:或者批判社会的状况;或者讽刺人性的弱点;或者赞美自然和人生;或者表现人类的普遍境遇……学生所熟悉的小说主题模式归纳法无法排列组合于《白鹿原》。但这也正是小说《白鹿原》作为“经典”的魅力所在。因此,《白鹿原》的教学于我们也正是挑战,也许通过它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我们可以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探索一些新的思路,累积一些实践经验。
通过一个学期的《白鹿原》经典阅读课程教学,教学设计初步拟定为六个阶段:
1.《白鹿原》教师导读;
2.《白鹿原》课下阅读;
3.《白鹿原》主题剖析;
4.《白鹿原》课堂讨论;
5.《白鹿原》文化探析;
6.课下论文写作。
具体而言,第一个阶段的教师导读,主要是针对学生对于该作品尚不熟悉的现状拟定,即便有些学生之前读过该作品也往往流于泛泛而读,更多的学生则仅是出于对此作品的关注而选择了本门课程,因此,导读的过程主要是打开学生的学术视野,将小说《白鹿原》的创作还原到其所处的历史时代语境当中,并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对其予以初步定位。例如,分析《白鹿原》得以产生的中国1990年代文学转型的语境以及该时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并对当时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予以绍,之后再将《白鹿原》放置于1990年代的“新历史小说”潮流中,通过了解新历史小说所采取的新的历史观及其小说特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家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历史变迁与人性景观。第二个阶段的课下阅读,主要是给学生留下1-2周的查找书籍与阅读小说的时间,只有在对小说作品充分熟悉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对其予以深入解读,并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看法与感受。该阶段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有助于改变在平时的当代文学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不读原著,只听老师灌输观点的局限,而此种惯常的学习模式实际上助长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惰性,没有个人的阅读体验,学生学习文学史的兴趣也就随之下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而经典阅读课的开设也正是为了改变学生不读原著的现状,培养和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审美眼光去感受经典、理解经典、言说经典。第三个阶段是教师的讲授主题阶段,在学生对该作品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领其走进《白鹿原》的艺术世界。第四个阶段组织课堂讨论,之前已给学生划分了学习小组并指定组长,由组长负责联络和组织学生的课下学习讨论,同时,给每个学习小组布置了讨论的主题,即各组分别选取小说中的一位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在课堂讨论阶段,各小组选
一名学生代表具体阐述该组观点,其他组员可进行补充。由于《白鹿原》的小说人物众多,如白嘉轩、鹿子霖、朱先生、白孝文、鹿兆鹏、鹿兆海、白灵、黑娃(鹿兆谦)、田小娥、鹿三……人物不论主次,均性格鲜明,各有意味,学生能够从中读出自己的感受并有话可说,使得本次课堂讨论较有收获。第五个阶段是教师在课堂进行理论深化的阶段,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的角度,鉴于《白鹿原》深厚的文化内涵,该课主要从家族文化、性爱文化、乡土文化等入手对于小说予以文化解析,以帮助学生从更宏阔的视野、更深入的层面理解与把握小说《白鹿原》。最后,课下论文写作阶段。经典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贵在写作。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学生在经典阅读中的感受、顿悟,对于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的提高有切实的帮助。它不同于一般的课程作业,而是基于学生深化阅读之后的理性总结,从而写出有自己真切领悟的鉴赏文章来,从上学期学生的论文完成情况来看,学生基本上都能达到这一教学要求。
总之,通过一个学期的《白鹿原》经典阅读课程教学,本人感到最初拟定的教学目标能够基本实现。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学生小组的课下自主学习与讨论不够有效,从而使得课堂讨论基本上仍然是每个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的课堂讲授阶段仍然以教师一言堂为主,不能与学生较好地形成互动;学生对于小说能够有一些想法,但仍不够自信与大胆地予以阐述……这些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知识累积等问题有关,尚需在下一步的经典阅读课程教学中予以探索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