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活动

(党员教育)把服务群众当作一种习惯
发布日期:2012-05-28   点击:

时下,常有干部心生怨言:“现在群众工作越来越难做了!”为什么群众工作难做了?是群众不通情达理了,还是群众不领情了?我在参与全市干部“访民情、解民忧、连民心”大走访和组工干部“基层走亲、服务暖心”下基层活动后,对做群众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如果说群众工作难做,我想问题不在群众,主要在于干部脱离了群众,没有把服务群众当作一种习惯。

群众工作不是艺术技巧,而是感情。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最重感情、最懂感情的。只要我们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群众就欢迎我们坐在台上。哪怕我们尽微薄之力,尽本职之分,为他们做了一件很小的事,群众都会连声称谢、心存感激。

记得在年初组工干部“基层走亲、服务暖心”下基层活动中,我来到多任部长接力结对、直接联系的困难户张关明家中看望,老张儿子握着我的手说,“我虽然眼瞎,但心亮着哩,你们组织部都是好人、好领导啊!这么多年一直照顾我们,我们无以回报,但始终记在心里。”我听了后心里酸酸的,为群众的情深义重而感动。

自下基层活动开展以来,我先后到乡镇、村组户以及创业人才中,在与党员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中,真切地感受到群众的真诚、纯朴、可爱和可敬。我们只有摆正位子、伏下身子、放下架子,说真话、实话、掏心窝子的话,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来办,才能真正引起群众的共鸣,才能摸到实情,才能听到诤言,才能取到“真经”。

群众工作,关键要帮助群众解决琐碎小事。对每一个具体的群众而言,反映的就是100%的大事,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尽快解决。在与群众交往,特别是在接待来访群众中,发现很多工作不是群众不理解,而是我们工作不到位。如在政策前期调研、政策宣传、群众教育及沟通等方面做得不到位,使得矛盾积累、问题上行,导致很多“神经末梢”的问题要到“中枢神经”这里来解决。我们干部如果在工作时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政策讲得更透,把道理说得更清晰,把工作做得更实在,我们的工作自然会得到群众理解,得到群众支持。带着“想法”下基层,在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走访调研中,了解到一些农村“三小组长”待遇不高,工作很辛苦,特别是碰到征迁时往往冲在最前线,遇到村民不理解不配合时还难免受气,若组织关心不到位,他们在工作中就容易产生情绪,甚至思想也会动摇。对此,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全市“三小组长”队伍状况进行全面摸底分析,并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小组长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三个意见,促使“三小组长”也享有“一定三有”基本保障,有效激励了他们的士气和干劲。“群众利益无小事”,只要我们能及时回应诉求,顺乎民意,不摆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不开空头支票,把每一件小事办好、办实、办出成效,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到,做得让群众满意,群众肯定会对我们满意。

做群众工作,要养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良好习惯。如今,一些干部坐久了机关,听惯了报告,对基层一线的真实情况往往会概念化、模糊化,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信号。在做群众工作中,我也深刻感受到,如今通讯先进了,干群联系却少了;交通发达了,干群距离却远了。要改变这样的局面,首要的一点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不能丢。要让领导“分身”,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让干部“变身”, 变“领导个体接访”为“干部全员接访”,把“下基层”变成各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对此,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三民”群众工作制的意见》,让服务群众成为对所有干部的刚性要求。

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全市1200多名干部便来到各自联系结对的企业或农家进行“访民情、解民忧、连民心”走访。对于这样的“三民”走访活动,不少干部感触颇多。一名机关干部坦率地说,“以前坐办公室,不接‘地气’,工作起来没‘底气’,如今通过经常性联系群众,不仅摸清了基层实际,工作思路也更切合实际,不会再发生‘面对群众服务不了群众,同讲一地方言却没有共同语言’的情况了。”

上一条: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下一条:(党员论坛)回应青年需求直面时代课题 共青团激发基层组织活力